|
低视力康复服务中心一)低视力检查和视觉康复中心的重要意义 全国有视力残疾人1691余万,其中低视力患者1113万,是世界上盲和低视力人口最多的国家。我省则有视力残疾人75.3万余人,低视力患者47万,其中80%有康复需求。视障患者得到康复服务后,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提高。而我省目前现有的康复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方式还难以满足大批视障人群的个性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康复需求,现在距离国家提出的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视觉2020,人人享有看见的权利”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原有的辅具种类少、单一发放等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视障残疾人的多种需求,因此个性化评估和适配成为辅具发展的必然趋势。视障康复中心的建立,不仅为我省47万视力障碍患者提供了便捷的诊断、评估、适配、康复等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平台,而且也使他们能充分使用残余视力提升学习、工作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共享社会改革开放成果;也为视障服务工作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和实践的空间,从而推动视障康复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 二)低视力检查和视觉康复中心建设目标 (一)建成拥有先进设备的、国内先进、与国际接轨的视障康复机构。为视障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科学、有效地工作平台。 (二)借鉴国际、香港、台湾领先的康复理念与实际操作经验,结合我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特点与现状,形成一站式的资源中心。建成的视障中心具备视力康复工作的全方位能力,不仅拥有各类低视力助视器、盲用辅具、无障碍及日常生活训练设施,而且还具有开展视力筛查、评估、适配、低视力训练、视障 康复、定向行走训练等低视力与盲的综合康复服务。 (三)充分发挥视障中心的先进设备和专业技术的优势,建立视障评估适配与视障康复个性化服务。实现需求、评估、适配、供应、康复、训练、咨询、在线培训、转介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将视觉障碍康复中心建成所在区域的品牌。 低视力康复中心是集筛查、评估、验配、康复训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满足各类低视力康复工作的需求,为不同的低视力患者提供各项服务,尽可能的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学习及工作的能力,而形成个性化的康复训练中心。康复的目的是帮助视力损害患者在功能、心理、身体、社会、职业及日常生活中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达到最佳的水平使患者能积极和独立的生活。
三) 建设标准 按省级低视力残疾人的康复中心标准建设,主要由眼科医生,儿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其他相关爱心人士组成的多学科下的专业视觉康复训练机构。设有弱视治疗室、中枢性视障训练室,感统训练室、功能训练室、视功能训练室,智力与社交训练室、静态感觉输入等室,以专业的诊疗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采取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法,为低视力,视觉障碍及相关发育障碍儿童开展治疗、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帮助其在功能、心理、身体、社会、职业及日常学习生活中达到预期的水平。
四)视障康复中心的职能 1、按照中国残联和国际狮子会“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三期要求,制定全省视障康复工作计划,特别是抢救性儿童低视力康复服务工作。 2、对地级二级机构和县(市、区)一级机构的视障康复站进行技术支持、业务把关、人员培训、个案指导等专业技术指导工作。 3、开展视障辅助器具研发、测试、应用及推广。 4、建立视障辅助器具服务宣传窗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广大视障患者提供宣传服务,如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辅助器具专业知识和新技术、新设备信息的传递,以及国内外相关内容的报道。 5、提供多元化的康复服务内容,对视障人群进行视力筛查、检查诊断、屈光矫正、残疾评定和康复评估、助视器验配、视功能及生活技能等训练、助视器供应、心理和就学就业的辅导等系列服务。提供视障辅助器具上门的服务,同时提供现场安装调试、现场指导使用等服务。 6、开展专业知识培训讲座、普及视障辅助器具相关专业知识,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专业技术交流。 7、建立视障辅助器具需求、评估、适配、供应、指导训练、跟踪回访、视障家属培训等一条龙的工作体系,健全医、工、康复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打造视觉障碍康复中心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品牌。 低视力评估康复流程 低视力康复中心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前台接待中心、视力筛查室、视功能训练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视障产品展示台; 人员配置 成功康复的关键是明确患者所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并能了解身体功能和结构受损的情况。视觉康复是最大可能的去利用患者的残余视力,而残余视力最基本的利用是功能性视力的训练与应用,所以在低视力康复过程中包括许多不同的视觉健康评估专业人员、视觉康复训练人员、卫生保健人员等,同时也常常需要患者家属的共同协调,促使低视力康复工作有序稳定开展,解决低视力患者的医疗康复、心理康复、功能性康复、技术性康复甚至教育康复等。 上一篇残疾人辅助器具综合服务平台下一篇视障阅览室 |